為什麼 v.s. 怎麼做
試想一下,你今天和一群認識10年以上的朋友約好要去小琉球玩
大家平常沒什麼時間見面,只能趁著這個機會出去
沒想到當你回家跟爸媽討論時,他們開始碎念:
「鬼月很危險」、「放假多陪家人吧」、「別人都在打工,你怎麼都在玩」、「你會暈船」
雖然他們沒有直接拒絕你出門,但聽完這些,你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他們的立場。
當你在短時間內面對這麼多質疑,卻又不想放掉這次難得的機會,你會如何選擇?
選擇一:閉嘴表示抗議
直接放棄掙扎,用安靜表達自己的立場
選擇二:表面順從、酸言酸語
假裝服從他們的意見,開始用各種方式嘲諷家人
選擇三:捍衛自己的立場
你討厭被質疑,所以你開始找出應對他們的證據:
什麼年代的人了還信這個、我這麼常回家、同學兩三年沒見了、打工浪費時間……
以上的選項都是我們在「情緒」的驅使下做出的反應
面對質疑,情緒會選擇用各種方式回擊,因為它想要保護你的自尊不受傷害
這常常是我們在面對多數衝突時的第一選項
而這時我們根本忘了自己原本的目標
在沒有情緒之前,一切都很簡單。
我的目標是出去玩,因此我要做的就是說服家人
然而當自尊被攻擊、情緒開始湧上來時,你突然只想著要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一方。
目標導向思維
面對類似的事件,保有「目標導向」的思維才能幫助你在當下保持冷靜
進而觀察到對方的痛點和底層的問題
如果以「目標導向」思維看待這個問題,那你可以將這個事件分為三個部分
目標:說服家人
作法:解決家人疑慮,如:安全問題、未來規劃、家庭時間
雜訊:「鬼月很危險」、「難得放假多陪家人吧」、「別人都在打工欸,你怎麼都在玩」、「你會暈船…」
當你將事件清楚地分級後,你就能忽略過程中的雜訊,提出降低家人疑慮的解決方法。
安全問題:有救生衣、不會到海邊玩水(騙人)
未來規劃:有接附近學校的打工
家庭時間:下學期禮拜五沒課會更常回家
找回互動主控權
讀到這裡,你應該會發現
利用「目標導向」的思維面對人際關係,其實正是一種「自尊」的表現。
當你勇敢地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,而且能針對對方的疑慮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法時
你就能在互動過程中忽略各種無意義的質疑,掌握互動的主控權
相關講座邀約請洽:onlytomato0731@gmail.com
Instagram:每日更新生活策略、每週推播新文章
Youtube:公開表達系列教學
Podcast :公開表達系列教學
訂閱電子報:每週日獲得專屬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