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什麼都知道?從黑天鵝效應看思考的兩大盲點

什麼是黑天鵝效應

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解釋黑天鵝效應

那就是「再小機率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」

聽起來很簡單,但我們在生活中卻常常忽略這個效應,因此犯下許多愚蠢的錯誤。

 

例如,這篇文章開頭,我用一句話形容黑天鵝效應

看似讓這個概念變得更好理解,卻忽略了黑天鵝效應的本質

早就遠遠超出這句話可以解釋的範圍

 

又或者我們告訴自己「努力就會成功」

嘗試用這個信念去面對生活中的所有問題

直到遇到阻礙了,我們才發現「努力成功論」的盲點。

 

因此這篇文章將會告訴你人類思考的兩大盲點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

 

我們的盲點

大腦喜歡做結論

我們大腦習慣去挖掘每件事的原因,然後為整個事件做出結論。

因為只有這樣,它才可以讓多數的事情變的「可以預測」,進而降低大腦的負擔和焦慮。

 

這個天性或許能降低我們的認知負荷,卻常常讓我們陷入錯誤的「因果判斷」

例如:棉花糖實驗發現,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小孩會有較好的成就

因此大家認為能延遲滿足的小孩會有比較好的成就

 

但後來的研究才發現,那些成就比較好的孩子,家境背景也相對比較好。

(以上研究取自文章:相關不等於因果)

生活中還有許多類似的錯誤,都源自於我們喜歡做結論的天性。

 

除此之外,我們也會因為「兩個字」而影響自己的判斷

 

我們都被「因為」騙了

之前有一個關於插隊的社會實驗

研究人員會在排隊的影印機前,詢問路人能否讓他插隊

結果發現只要在詢問時加個「因為」,就能讓插隊的成功率達到93 %

例如:嗨,我只要印五份文件,可以讓我先用影印機嗎?因為我要印這份文件

 

發現了嗎?就算這個理由再荒謬,人們也會傾向同意你說的話

而這個傾向更讓我們過度推崇學說、理論,認為只要經過實證研究、社會認證

有個「因為,所以」就是恆久不變的真理。

然而從上述的例子看來,或許這些研究發現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堅不可摧。

思搞

 

從懷疑論到走向本我

讀到這裡,你可能會發現黑天鵝效應充滿了「質疑」的成分

作者本身是位懷疑論學者,他透過大量的思考、反證和推論,才整理出了這套學說。

 

而我在閱讀後發現,在決策時考慮黑天鵝效應,

不只能避免自己犯下愚蠢的錯誤,更能讓我們化解許多內在的衝突

 

因為當你用「黑天鵝思維」去面對問題時,你會發現沒有什麼事情是「絕對的」

例如:你原本覺得階級複製是必然的現象,但黑天鵝效應會告訴你,除了家庭環境外

還有A因素、B因素都可能會造成階級流動 (虛構命題)

 

你會發現生活中許多定論、雞湯都互相衝突,也各有利弊

無形中你也會開始擺脫這些社會化的標籤

不再把自己套入任何一套學說或模型裡

因為你知道絕對正確的定論,幾乎不存在

 


相關講座邀約請洽:onlytomato0731@gmail.com
Instagram:每日更新生活策略、每週推播新文章
Youtube:公開表達系列教學
Podcast :公開表達系列教學
訂閱電子報:每週日獲得專屬內容

 

購物車
返回頂端